
1.邯郸丛台酒
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都城,当时建筑的“丛台”为有名的历史遗迹,酒厂位于丛台的东侧,丛台酒故以此为名。丛台酒以当地糯高粱为主要原料,以小麦焙制中高温曲为糖化发酵剂,以老窖泥池为酿造容器,经固态发酵精工蒸馏而成。是我国黄河以北地区,由发酵酒到蒸馏酒演变过程中生产最早的高粱白酒。
2.冀南皮影戏
冀南皮影戏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,邯郸市肥乡县是它的发源地,当地将皮影称为“牛皮影”、“皮子戏”、“戳皮戏”、“一只眼戏”。在制作上,冀南皮影具有造型古朴、简练,雕绘结合的特点,体现了皮影戏的早期风貌。在演出上,冀南皮影没有文本,完全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,且对白口语化,表演起来通俗易懂,富有很强的地方特色。
3.一篓油水饺
一篓油水饺是是河北省邯郸市的风味小吃,由邯郸市洛新街水饺馆的王金堂于1944年创制。其选料精细,坚持用新肉(当天宰杀的肉),再配上小磨麻油和上等调味品,精心制馅、包制,成熟后里面灌满汤汁,咬一口喷香的油汁外溢,因此得名一篓油水饺。
4.沙河藤牌阵
藤牌阵是中国北方仅存的一种古代兵法实战技术,自明至今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。实战时藤牌阵法变化无穷,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、八卦连环阵、梅花五方阵、四门迷魂阵、八门穿心阵等,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成千上万人。如今,这一古代兵法实战技术仅存于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,当地人称其为“打藤牌”。
5.富岗苹果
富岗苹果因生长于太行山深处的富岗山庄而得名。这里空气清新,日照丰富,昼夜温差大,非常有利于糖分的积累;沙质偏碱性的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,再浇灌以密林中的山泉水,使富岗苹果不仅颜色、果型漂亮,而且口感细脆酸甜。
6.赵县雪花梨
河北赵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中段的山前冲积平原上,一年四季分明,且夏季炎热,高温多雨,初秋多连阴雨,中秋天高气爽,非常适合雪花梨的栽培,因此远在秦汉时期,赵县雪花梨已声名在外。赵县雪花梨果形端正,呈卵圆形或阔圆形;色泽鲜艳而有蜡质,且有浅褐色斑点;果肉洁白如玉,有冰糖味和特殊的怡人香气。
7.薛家烧饼
薛家烧饼又名石塔烧饼,因烧饼铺子开在赵县陀罗尼经幢(俗称石塔)附近而得名。薛家烧饼的个头跟小柿饼差不多,色泽金黄,有甜、咸两种,咸的上面有黑芝麻。吃起来香脆酥软,略有些油,但甜而不腻,两三口就能吃掉一个。
8.马家卤鸡
马家卤鸡始创于清朝初年,是河北正定马家老鸡店的特色产品。马家是回民,对卤鸡的选料特别讲究,一律采用鲜嫩活鸡,在如今笼养鸡为主流时则尽量采用山区散养鸡。煮好的卤鸡黄里透红、颜色鲜亮,鸡皮油光平展,不破皮、不脱骨、不塞牙、不腻口,老幼皆宜。
9.正定高照
高照,又叫中幡。起源于民国以前,已有百余年历史。据说,皇帝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,其中,幡旗必不可少。打举幡旗的人在闲暇之时,就要弄幡旗,最终练得一身绝活。后来出宫,到正定,把此技艺传给喜爱的村民,相传沿习。如今,正定高照已是民间花会表演的一个重要项目。
10.常山战鼓
常山战鼓历史悠久,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,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,因其发源地正定县在历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,故称其为常山战鼓。它是由鼓、大钹、中钹、小钹、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。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,如今主要用于广场表演。
11.正定崩肝
据说正定崩肝源于唐朝,当时唐朝大将郭子仪在真定(今正定)征战退敌回营后,将士们以炖糊的牛肝为食,虽有糊味吃起来却是满口香味。后来真定的一位厨师将炖牛肝进行了改良,终成崩肝开始流行。如今崩肝的制作依然选用优质黄牛肝,并需经过高温蒸煮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。
12.中山松醪酒
中山松醪酒是河北定州特产,是以当地特有的黑龙泉泉水为基础,辅以松子、陈皮、葛根等数十种传统药材,经蒸制发酵等多道工序酿制而成。享有“一口品三酒(米酒、药酒、白酒),五味(醇味、松香味、蜜味、酸味、苦味)归一盅”的美誉。
13.定州鸭梨
鸭梨在定州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经当地果农持久地选育,培育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定州鸭梨品种,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。定州鸭梨果实外形美观,梨梗部突起,状似鸭头,具有个大、皮薄、核小、肉细、酸甜适口的特点。
14.子位吹歌
子位吹歌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,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,因其发生发展的中心地都在定州的子位镇而得名,该镇也成为冀中平原享有盛誉的吹歌之乡。子位吹歌的主奏乐器以管子为主,配以唢呐、笙、笛以及锣、鼓、钗等打击乐器,吹奏内容多表现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。
15.定州秧歌戏
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,是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传统戏剧曲种,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。其在语言、唱腔、调式、剧目等方面独具特色,戏文浅显易懂,且包含有大量的方言俚语,生活气息浓郁。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,演唱用本嗓、真嗓大喊的方法。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,没固定调门,演员可以随意起调。剧目涉猎范围广泛,爱情、节孝、公案、滑稽皆有。
16.保定白肉罩火烧
白肉罩火烧是河北保定的地方名吃之一,源自清朝光绪年间开业的义春楼。义春楼的前身是座肉铺,后开始经营廉价的猪头肉锅罩火烧,很受穷苦百姓的欢迎。因冯玉祥回保定时总去吃,而且还带给身边的战士们吃,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因此名声大振。其吃法就是先把烤好的火烧一层一层撕开,再将煮透的白肉薄片和葱段放在碗里,上面覆盖着火烧片。将开锅的头汤一遍又一遍地浇在火烧片上面,直到烫透,即可配以其他辅料上桌食用。
17.驴肉火烧
驴肉火烧是河北的传统名吃,尤以河间驴肉火烧最为有名。关于它起源的传说也比较多,但不管故事怎么演绎,都离不开一点,那就是河间自古以来水草丰美,盛产驴肉。在过去驴肉火烧大都由摊贩在集市上贩卖,顾客可以任意挑选自己相中的驴肉,现场切片加上香焖(用烹制驴肉的汤加驴油和淀粉调制而成,驴肉火烧好不好吃的关键就在于“香焖”)夹入刚出炉的火烧,一个喷香的火烧即成。如今,几乎华北平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吃到驴肉火烧。
18.保定铁球
保定铁球,又名健身球,最初只作为一种玩赏或护身器械在民间流传。明朝出现了专门制作铁球的烘炉,铁球开始广为流行,朝廷便向民间索取贡品,并召铁匠艺人进宫,专门制作铁球。起初,铁球全为实心球,后又发展出了能发出音响的空心球,使得保定铁球在健身功能的基础上,又增添了娱乐功能。
19.保定面酱
保定面酱主要指甜酱,是当地烧菜、佐餐必不可少的调味料。其之所以有名,因为曾是清宫御膳房的常备酱料。据传慈禧喜欢吃酱肘子、酱羊肉,且非用保定面酱不可。所以当时北京的几大酱园都请保定的师傅去传授手艺。至于做法,就是先用水和面,不经发酵即上笼蒸熟,再经伏天日晒加温发酵,秋冬即可食用。
20.蔚州贡米
蔚州贡米又名蔚州小米,是河北蔚县的著名特产。蔚县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,坡地多、水量少,且十年九旱,抗灾力强而又耐旱的谷物适宜于在这里生长,因此在粮食作物的种植上,谷子成为了首选品种。当地又采用“一步五株”的疏植法,使谷子采光充足、颗粒饱满,也正是这些主客观条件造就了蔚州贡米的品质。
21.蔚县剪纸
蔚县剪纸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,当时的剪纸为单色,不镂空,形象古拙。后来,剪纸艺人借鉴年画和皮影的色彩,创作出彩色剪纸。清末,蔚县剪纸工具改革,由“剪”变“刻”,剪纸式样也随之增加了镂空效果,从而开创了蔚县彩色缕空剪纸的先河。如今,蔚县剪纸则朝着工艺品剪纸的方向发展,并形成了花鸟虫鱼、戏曲人物、戏曲脸谱几个大类。
22.蔚县秧歌
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。其产生年代已不可考证,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“训调”(民歌)演唱,以“两小”(小生、小旦)或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戏为主,常在农村的“社火”中演出。后来,蔚县秧歌受山西梆子的影响,增加了角色,添置了行头,唱起了袍带大戏。
23.北京烤鸭
烤鸭是一道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传统菜品。到北京旅游,不论国人还是洋人,只要说吃,一般都绕不开烤鸭。北京烤鸭依烤制方法被分成两个流派: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,前者以“全聚德”为代表,后者以“便宜坊”为代表。二者的区别是焖炉烤鸭口感更嫩一些,鸭皮的汁也明显丰盈饱满,而挂炉烤鸭因用果木烤制,所以带有的果木清香,至于谁更胜一筹,可能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好哪口哪个就好。
24.北京果脯
北京果脯是蜜饯的一种,其制作工艺来源于宫廷的御膳房。当时是为了让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果品,厨师们就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,分类泡在蜂蜜里,给皇帝备着。后来,这种制作方法从皇宫里传出来,北京就有了专门生产果脯的作坊。现在的果脯工艺是预处理、熏硫、糖煮,与给皇帝用蜂蜜泡相比,肯定不可相提并论。
25.京白梨
京白梨为秋子梨系统中品质最为优良的品种之一,是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“京”字的地方特色品种。其主要产于门头沟区军庄镇东边的东山村、孟悟村一带,由于历史悠久,果肉细腻,酸甜适口,风味独特,明清时期一直是朝廷贡品,乾隆年间更是培植有御梨园。
26.景泰蓝
景泰蓝又称“铜胎掐丝珐琅”,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。因在明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达到了巅峰,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、著名,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“景泰蓝”。关于“景泰蓝”这一称谓,最早见于1728年的清宫造办处档案。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、繁富的纹样、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,给人以圆润坚实、细腻工整、金碧辉煌、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。
27.厂甸庙会
厂甸庙会是北京最古老的春节庙会,其始于明嘉靖年间,兴盛于清康乾时期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因自然灾害和文革而中断,直至2001年,北京市政府再次恢复厂甸庙会。曾经百货云集、千门联络、图书充栋、宝玩填街的场景重新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。庙会一般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,想凑热闹一定不要错过时间。
28.豌豆黄
豌豆黄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。起初只在民间流传,多在庙会等场合售卖,制作时大都会加入小枣,俗称粗豌豆黄儿。后传入宫廷,清宫御膳房的厨师对其进行了改进,这一改又被称为细豌豆黄儿。其制作流程大体是将豌豆磨碎、去皮、洗净、煮烂、糖炒、凝结,最后切块即成。吃起来清凉爽口,味道香甜。
29.燕山板栗
燕山板栗属于北方栗,主要分布于燕山山脉,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,素有“铁杆庄稼”的美誉。其主要特点是个大、皮薄,肉质细腻、糯性强、香味浓,是老北京糖炒栗子的主要原料。
30.茯苓饼
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,因皮薄如纸,且颜色雪白,很像中药里的云茯苓片,故称为“茯苓饼”,是北京当地的滋补性传统名点,尤以稻香村所产最佳。一般用优质淀粉烙制外皮,精选多种果仁,辅以桂花、蜂蜜、白糖和纯正云贵茯苓粉制作夹心,吃起来入口即化,清爽适口。
31.板城烧锅酒
板城烧锅酒是河北承德板城镇特产,曾因乾隆与纪晓岚的一副对联而闻名,这是副对联是“水木金火土,板城烧锅酒”,下联将上联作为偏旁嵌入其中,一时成为绝对。板城烧锅酒以东北产优质高粱和小麦为主要原料,采用传统老五甑工艺,经固态泥池双轮发酵酿造而成,酒体纯正、酒液清亮,口感绵甜爽净、香浓甘润,具有饮后“口不干、不上头”的特点。
32.南沙饼
南沙饼又名八勾糖饼,是河北承德的一道传统小吃。据传当年清朝皇帝,命承德避暑山庄的御膳房大量制作南沙饼,供往返的蒙古王公当干粮,御膳房一时忙不过来,便让外面的饭馆“代工”,这工艺配方也就流传到了民间。其以白糖、青红丝、瓜子仁、核桃仁作馅,小麦粉、荞麦粉和面,包馅成型,烙制而成,吃起来酥脆、香甜、爽口。
33.唐山骨质瓷
骨质瓷原产于英国,它是以动物的骨炭、黏土、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,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。用薄如纸、白如玉、明如镜、声如磬这四大特征,可以形象地概括骨质瓷。1964年,唐山开始骨质瓷的研制工作,并于1973年获得成功,这在我国属于首创,填补了我国高档瓷生产的空白。
34.饹馇
饹馇又称咯扎、搁着,是唐山的一种面食小吃。因唐山盛产绿豆,人们便将绿豆磨成豆瓣,用水泡发,漂去豆皮,然后上水磨磨成汁,再加水过箩去渣,经过三次去毛浆,待成洁白的淀粉后,再兑好汁,搅成浆糊状,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薄饼,一张饹馇就做成了。可以直接食用,也可以熬菜吃、炸着吃或炒菜吃。
35.狗不理包子
狗不理包子的名声几乎和天津一样响亮,只要提及天津总让人不由得就会想到狗不理包子。清朝同治年间,一个名叫高贵有的人,以自己的小名“狗子”作店名开了一间包子铺,做的包子好吃,卖的很快,因此总是忙的顾不上和客人说话,人们便戏说“狗子卖包子不理人”。虽说高贵有将自己的店名改成了“德聚号”,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“狗不理”,最终,“狗不理”和包子一起声名远播。
36.泥人张彩塑
泥人张彩塑是天津最有名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,由民间艺人张明山于清道光年间所创。张明山心灵手巧,富于想象,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,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,然后在袖筒里偷偷捏制,因他捏出来的泥人非常逼真,一时传为佳话。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,他一共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,这些作品深受百姓喜爱,于是送了他一个昵称:泥人张。
37.桂发祥十八街麻花
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原名贵发祥十八街麻花,1956年公私合营时改“贵”为“桂”。其运用了面肥发面、熬糖提浆、热油烫酥、糖粒拌馅等多项传统工艺,并需经过发肥、熬糖、配料、制馅等20多道关键工序才能完成制作。与其他麻花不同的是,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入油锅炸透后并非最终成品,还需在上面夹上冰糖块,撒上青红丝、瓜条等小料才算大功告成。
38.熟梨糕
熟梨糕又叫甑儿糕,是极富天津风味的一种传统小吃,它用大米磨成粉渣,蒸熟后作为主料,与梨毫无关系。但是这梨到底怎么冒出来的,一般认为其原意可能是“熟哩儿”,就是糕熟了,为了好听借来了“梨”。制作时将米面置于袖珍的木甑中,放在蒸锅上蒸一分钟,取出放在一张脆饼上,然后涂上五颜六色的小料即成,既好看,又好吃。